李政道教授,生於1926年,就讀西南聯大物理系,後赴美取得芝加哥大學物理博士(1950),為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。
李教授專長於理論物理各領域。其研究範圍包含粒子物理、統計物理、場論、流體力學與天文物理等。1956年與楊振寧共同發表「弱互相作用中的宇稱守恆質疑」一文,提出宇稱不守恆可能是普遍性的基礎科學原理。這個論點於1957年由吳健雄與E. Ambler的實驗獲得證實,李政道與楊振寧也因而得到當年諾貝爾物理獎的殊榮,曾獲中央研究院院士、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等榮譽。李教授長期關注華人物理學界的發展,致力於臺灣與中國大陸物理界研究發展與人才培育方面,現為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教授。
如需詳細資料,請參考國立清華大學校慶系列叢書—《人物清華》。

楊振寧教授,生於1922年,畢業於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物理學系(1942),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物理學所(1944),後赴美取得芝加哥大學物理博士學位(1948),為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。
楊教授為國際知名的理論物理學家,早年與李政道教授有密切的合作,最為人所知者即為1956年所發表的「弱互相作用中的宇稱守恆質疑」一文,此一理論隨即經吳健雄與E. Ambler的實驗獲得證實,楊振寧與李政道亦因而得到諾貝爾物理獎。之後,又陸續發表「楊–密爾斯規範場論」和「楊–巴克斯特方程式」,為80年代以後的物理與數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立論。楊教授曾任教於紐約大學石溪分校,並曾獲中央研究院第2屆院士、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、英國皇家學會外籍會員、沙特阿拉伯費薩爾國王國際科學獎等多項榮譽,現為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、北京清華大學教授。
如需詳細資料,請參考國立清華大學校慶系列叢書—《人物清華》。

李遠哲教授,生於1936年,畢業於臺灣大學化學系、清華大學原子科學研究所(1961),後赴美取得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化學博士(1965),為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。
李教授在攻讀博士期間對離子分子間的作用、分子散射的動力學產生研究興趣;取得學位後,李教授前往哈佛,在Dudley R. Herschbach教授指導下進行博士後研究,於1986年獲諾貝爾化學獎。李遠哲教授於1959年進入甫成立的清華大學原科所,畢業後曾留校擔任助教。曾於芝加哥大學、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等校執教,亦曾返台於清華任職。除諾貝爾獎外,尚獲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、國家科學院院士、中央研究院院士、日本學士院客員、宗座科學院院士等學術榮譽。曾任中央研究院院長,現為國際科學理事會會長。
如需詳細資料,請參考國立清華大學校慶系列叢書—《人物清華》。
